
未来已来,触手可及!
厦门日报社“厦门工行杯”第二十四届读者嘉年华将“智”趣满满,新奇又“出片”:不仅有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、奥捷龙自转旋翼机出场,还有一系列高科技内容后续将“剧透”……
10月25日
来白鹭洲音乐喷泉广场
您将与科技感“撞”个满怀
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将亮相
出场即是焦点!
读者嘉年华当天
特斯拉“科幻战车”
赛博越野旅行车(Cybertruck)与Model Y
将双双亮相白鹭洲——
一辆是棱角分明的防弹电动越野车
一辆是流线优雅的智能家用SUV
一定让您大饱眼福
展开剩余89%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。(特斯拉 供图)
本次实车展示的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,拥有钻石切面般的硬朗线条。它棱角分明的车身外骨骼采用航天级超硬30X冷轧不锈钢,不仅外观极具辨识度和未来感,车辆内部还有多项革新汽车行业的发明。现场展示的另一款车Model Y,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畅销乘用车型,并在今年实现全球首次车辆自主交付。
除了这组重磅展示,特斯拉还将在现场设置互动抽奖环节。前来参与活动的市民朋友,将有机会赢取多款特斯拉限量周边礼品。
与旋翼机同框
打卡“低空梦想”
流线型机身、修长的旋翼、
充满科技感的引擎和座舱
……
10月25日读者嘉年华当日
恒兴集团将携德国奥捷龙Calidus自转旋翼机
到白鹭洲喷泉广场现场助阵
与市民“零距离”见面
奥捷龙旋翼机。(恒兴集团 供图)
据介绍,这台明黄色的自转旋翼机,是目前全球速度顶级的封闭式旋翼机之一,平时难得一见。欢迎低空飞行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朋友“组团”打卡留影,畅谈对低空经济和未来的想象。
“十佳读者代表”被推荐人
厦门大学俄罗斯留学生瓦莉娅:
牵手日报 收获百万流量
2023年9月
金发碧眼、笑容明媚的俄罗斯少女瓦莉娅
第一次“闯入”本报记者的镜头
当时
18岁的她第一天前往厦门大学报到
脸上虽带着初到异国的腼腆
但中文表达已十分地道
瓦莉娅
此后的两年多里,瓦莉娅更活跃地出现在本报的各类新闻中——从受访者,变成了特邀主播、活动体验官等,与本报记者合作推出十多条短视频、文图新闻、专题报道。以厦门日报社为起点,瓦莉娅还涉猎了文化、公益活动等更多领域。她也将厦门的美好见闻带回俄罗斯,鼓励家乡的孩子们学习中文、认识中国。
01
从“被采访者”到“特邀主播”
“我对这里(厦门大学)‘一见钟情’……”回忆起两年前这条“出道”视频,瓦莉娅的眼睛里仍流露出兴奋的神情——那是她大学的第一天,正前往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报到的路上,突然被本报记者“拦住”,采访她关于大学开学的感受。“我的专业是广播电视,也有在新闻媒体学习实践的计划,但是没有想到,这一天来得那么快——是《厦门日报》找到了我!”瓦莉娅告诉记者。
这条不到30秒的短视频,在全网收获超百万观看的流量,也让瓦莉娅从此与厦门日报社正式“牵手”。在当月举办的投洽会上,瓦莉娅受邀成为厦门日报社“红房子”全媒体新闻报道中心的特约主播。那天,瓦莉娅在朋友圈里写了一则长长的日记:“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展会,我开了模拟飞机、接触了机器人、尝到特色菜……真诚感谢厦门日报邀请我参加活动。”
这个青春靓丽的外国面孔,不仅“自带流量”,更以国际化视角,成功捕捉了投洽会展馆里的新奇趣:她用AI技术换上中国汉服,体验艾灸、中药咖啡等。瓦莉娅在台词中插入的闽南话及“绝绝子”等网络流行语——满满的中外“反差感”,引来众多网友点赞。
02
让更多俄罗斯人爱上厦门
事实上,瓦莉娅并不像视频里那样活泼;她是一个文静、内向的人。从容地客串主播,瓦莉娅是如何做到的?她坦言:“记者老师们的指导,让我知道了台词、动作要如何与镜头配合。现在一看镜头,我的感觉就来了,甚至还变得有点‘社牛’起来。”
看着厦门日报记者、主播、摄像、后期、统筹等忙忙碌碌、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——这样的场景,让她大开眼界。“真实地参与进新闻生产的环节,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,我每次都非常珍惜。”她说。
“十佳读者代表”被推荐人
滨东小学五年级学生连昊毅:
读报五年 炼成“最佳笔力”
连昊毅(受访者供图)
“从一年级认不全字时听爸妈读报,到如今能在‘小记者’专栏发表文章,《厦门日报》就像一位陪着我长大的老朋友。” 谈及与报纸的故事,滨东小学五年级学生、11岁的连昊毅眼里满是欢喜。作为“十佳读者代表”被推荐人之一,这个与《厦门日报》相伴五年的少年,正用阅读与写作,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。
01
五年“读报日常”伴成长
连昊毅与《厦门日报》的缘分
始于家庭的阅读传承
连昊毅的书桌旁,始终少不了《厦门日报》。“时政、民生新闻,还有‘小记者’专栏,我都爱看。” 连昊毅说,遇到不认识的词,他会追着父母刨根问底;看到同龄人的精彩稿件,会忍不住在旁边写下批注;读到有趣的报道,还会剪下来贴进笔记本。这份雷打不动的“每日约定”,让《厦门日报》成了他认识世界、了解家乡的窗口,也在他心里种下了“观察生活、记录美好”的种子。
“老师拿着印着我名字的《厦门日报》走进教室,‘小记者’三个字亮得晃眼!” 回忆起三年级时首次发表稿件的场景,连昊毅至今难掩激动。此后,连昊毅成了各类小记者活动的“常客”……日常里,他总带着“小记者的眼睛”观察生活,把厦门的街巷烟火、校园趣事一一装进稿纸。
五年间,他累计参加小记者活动数十次,撰写的稿件多次登上《厦门日报》《海西晨报》等,还曾斩获海西晨报“最佳笔力奖”。如今的他,不仅写作速度更快、效率更高,胆量也大了不少——采访他人时落落大方,作为学校广播站播报员,还会把报纸上的有趣知识改编成广播稿,带动身边同学爱上读报。
02
从“听报人”到“传声者”
对连昊毅而言
《厦门日报》不只是阅读的载体
更是陪伴他成长的“能量站”
每天品读报纸时,他会认真做笔记、写读后感,还会把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家人和同学,整理成实用的 “读报小贴士”。通过持续阅读,他学会了思考新闻背后的故事,读懂了家乡发展的脉络,而“小记者”的身份,更让他懂得“把热爱变成被看见的力量”。
“未来,我想继续当好小记者,争取明日做中国的大记者!”连昊毅的个人宣言里,满是对未来的期许。与《厦门日报》相伴的五年时光,早已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印记——它见证着一个少年从“听报”到“写报”的蜕变,也用文字的温度,滋养着一颗热爱生活、向往远方的心。
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记者:赵张昀 房舒 摄影:林铭鸿(除署名外)
编辑:卢婷雯 审核:蔡文演
发布于:福建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